支部建设

追寻红色根脉·感悟初心使命:建筑工程学院师生党员开展红色研学活动

发布时间:2025-11-18     浏览量:

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,推动理论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,11月15日、16日,建筑工程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员30余人赴浦江、义乌等地,开展红色研学活动,一路看振兴、悟初心、强使命,在实地研学中汲取奋进力量。

第一站:江南第一家——浸润“廉润万家”的治家智慧

建筑工程学院师生党员在郑义门合影留念

研学首站,师生党员们来到“江南第一家”郑义门。作为全国首批“全国廉政教育基地”,这里以“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”为核心的郑氏家规,历经300余年风雨仍熠熠生辉。大家跟随讲解员漫步古宅,仔细聆听“一门尚义、九世同居”的传奇故事:郑氏家族以《郑氏规范》治家,168条家规涵盖修身、治家、为官、处世,其中“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,不得以权谋私”等条款,至今仍是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镜鉴。“‘家风正,则民风淳’,郑氏义门的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,党风廉政建设既要靠制度约束,更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。”学院纪委书记、党委副书记汤爽在参观时说道。全体师生还在“廉字墙”前重温入党誓词,以铿锵誓言叩问初心。

站:陈望道故居——感悟信仰之力”的执着追求

师生党员在陈望道故居展馆聆听讲解

第二站,师生党员们来到陈望道故居。这座白墙黛瓦的江南院落,是《共产党宣言》首个中文全译本的诞生地。在故居展厅,师生们驻足观看陈望道翻译手稿复制品、历史照片及纪录片《信仰之源》。在“真理的味道”陈列馆,师生们重温陈望道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时“蘸墨吃粽”的故事,感受马克思主义火种初燃时的炽热。学生党支部书记张朝轩感慨,“‘真理的味道非常甜’,这种对信仰的纯粹坚守,正是我们青年党员需要传承的精神密码。”

站:义乌李祖村——解码“共同富裕”的乡村样本

师生党员走访调研李祖村的共富工坊

研学最后一站抵达义乌李祖村。这个曾被称为“义乌西伯利亚”的偏远山村,如今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、“千万工程”升级版的生动注脚。村口“共富工坊”里,村民正忙着制作手工饰品、包装农产品;文化礼堂内,“乡贤讲堂”“儿童之家”人气正旺。师生们边走边看,对“千万工程”如何从“千村示范”迈向“万村共富”有了更直观的理解。“共同富裕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。”学生党员林晗表示,“此次研学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,高校要主动服务乡村振兴,引导师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助农兴农的实际行动。”

从“研学”到“践行”,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

这两天的研学,既是一次思想的洗礼,更是一场行动的动员。返程车上,师生们仍在热烈交流:“我要把郑氏家规中的‘廉’字记在心里,做清正自律的党员。”“我要发挥专业特长,为李祖村的文创产品设计出份力!”

后续建筑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“红色研学+思政教育”模式,引导师生党员在“行走的课堂”中坚定理想信念、厚植家国情怀,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强国建设与乡村振兴实践,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。



文:洪莹/图:蔡秋垚/审核:潘瑛、汤爽/责任编辑:洪莹